时间: 2017-03-16 16:28:51
“环境得到优化,城市美了,生活也美了。”从昔日连片破旧的棚户区,到规范化管理的住宅小区,棚户区改造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去年,我市建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9217套,货币化安置完成2079户,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今年,我市棚户区改造的目标是3608套,其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0户,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3408套,发放租赁住房补贴320户。
按照部署,我市将围绕提升货币化安置比例、争取金融支持等,采取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方式,全面推进危旧棚户区改造。
目标就是发展的航标。对于当前雅安而言,棚改不仅是一项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民心工程,也是扮靓城市,提升城市宜居指数的“加速器”。
镜头
搬进新小区生活更幸福
1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雅州大道旁的魏家岗安居房。昔日这里连片破旧的棚户区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风貌统一的电梯公寓。
“以前根本不敢想,退休以后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居住环境发生如此大的变化,68岁的小区居民孙康伟感慨万千,“这一片改造前就是棚户区,我们老两口和小孙女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里。孩子小的时候,一家人挤着住还无所谓,她长大后就不方便了,无奈之下,只能用柜子和纸板把房子隔成两间。”
2014年,魏家岗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孙康伟和邻居们终于等到了圆梦的机会。
地下停车场、柏油道路、绿化带……这些商品房小区才有的配置,现在孙康伟家所在的小区也有了。再看孙康伟现在的新家,不仅有独立的厨房、厕所,还有阳台。让孙康伟感到最高兴的是,小区周边还规划有幼儿园。
“快70岁了,还能和家人一起住进这么好的小区,很知足。”生活环境好了,孙康伟的生活也变得更充实,除了每日按点接送小孙女上学,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书法和绘画上。
打造展示城市文化第一窗口
近年来,雅安城东无疑是城市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商品房开发规模化发展,还是大型场馆建设,都为区域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而这样的发展,得益于棚改相关政策的环环相扣,同时也离不开搬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此,雨城区姚桥新区汉碑村搬迁户王霞最有发言权。“政策已经足够优厚,哪里还有不搬的道理?”王霞坦言,城市建设,作为市民理应支持,不能做发展的“绊脚石”。
如今,王霞一家也如愿搬进了崭新的安居房,在王霞看来,汉碑路安居房的建设可以用“又快又好”来形容。生活环境好了,日子过得也有滋味。
“看着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回想之前自己的付出也值了。”虽说原来的家不在了,但如今原址建起的雅安生态博物馆,王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带着老人和孩子到那里走走看看。附近还有集高颐阙古文物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功能的高颐阙公园,为住户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按照规划,高颐阙改造项目分为两期:一期项目占地43.3亩、总投资6000万元的公园,自去年4月开工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为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街区项目,如今也已纳入建设规划。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不论是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十分突出。它的打造,不仅提升了雅安城市知名度,还将成为雅安城市的新名片。
部门
转变职能 推进棚改货币安置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雅安市雨城区中心城区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购买棚改服务主体和承接主体的基本条件、部门职责、购买的基本程序以及购买棚改服务的范围、主要内容和购买所需资金的来源等。《管理办法》是棚改项目向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申请融资贷款的重要政策依据。
目前,我市市本级高颐阙、青衣江右岸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共计737户)获得了农发行62886万元棚户区专项贷款的授信,其中高颐阙棚户区(城中村)项目的贷款9600万元已到位。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棚户区改造,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按综合整治类、企业自主改造类、城中村征地搬迁改造类等6种情况分类进行危旧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加大推进棚改货币安置,鼓励棚户区群众采取自购商品房或由政府购买商品房的方式进行安置。
同时,进一步实施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城市棚户区、其他危旧房棚户区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事项,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按照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预计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的工作。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小松
责任编辑:韩昆
日期: 2017-03-16 16:28:51
编辑:韩昆
北纬网 博天堂ag的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